从皇家禁苑到现代博物馆,“公”贯穿故宫博物院百年

分享到:

从皇家禁苑到现代博物馆,“公”贯穿故宫博物院百年

2025年10月10日 14: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新社北京10月10日电 (记者 应妮)百年前的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昔日帝王居住的宫苑禁地成为平民百姓可自由出入的公开场所。

  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曾如是阐述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故宫者,我国数千年文物之所萃。自成立博物院以来,昔之所谓秘殿宝笈,一夫所享有者,今已公诸国人矣。”

9月29日,“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大展亮相午门展厅,图为展厅现场。 中新社记者 应妮 摄

  “公”,公开和开放,是流淌在故宫博物院血脉里的。

  打开宫门清点文物,故宫博物院一直在摸清家底。中国文物史上规模空前的清点登记工作持续至1930年3月,不仅留下了百万件文物的原始档案,更留下了“国宝公有”的精神传统。这一传统延续至今,1949年至2010年,故宫博物院共开展了4次文物藏品的清理;2014年至2016年又开展了“三年文物藏品清理”工作。到2025年9月的最新统计数据,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达195万件(套),一批镇馆之宝如《清明上河图》《伯远帖》《五牛图》等正在午门城楼展出。

  从打开宫门到进一步扩大开放面积,故宫博物院希望让观众看到更多宫苑风貌。1925年开放之初,民众仅能到达乾清宫、坤宁宫等区域;2014年之前,故宫博物院开放面积尚不足50%,随着慈宁宫、慈宁宫花园、寿康宫、东华门、端门、箭亭、城墙等区域陆续开放,2018年开放面积达到80%。养心殿有望在今年内开放,拥有12个展厅的故宫北院区则将在明年揭开面纱,届时更多文物有公开露面的机会。

  除了位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2017年开放的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是故宫博物院与厦门市政府合作建设的首个地方主题分馆;2022年开放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不仅成为新的文化地标,更承载着推动东西方文化对话之责;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在2024年揭幕启用,旨在助力澳门乃至整个大湾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位于线上的“数字文物库”已囊括超10万件(套)高清文物影像,让民众在家即可享受天涯咫尺的观赏体验;正在打造的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对故宫九大场景的应用,让观众足不出户便可体验紫禁城的风雨晴雪,“沉浸式”游览故宫中轴线、养心殿等核心区域,实现更广泛意义的公开和开放。

  作为故宫博物院的创建人与理事长,李煜瀛在1929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四周年的演讲中,回答了如何使故宫博物院成为一个“完全美满”的文化机构的社会期望。他指出,清故宫须成为“活故宫”,活故宫的精神在于坚持一个“公”字。

  如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活”起来?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之际,一个“公”字,道尽真义。(完)

【编辑:刘湃】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