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行业多些耐心 中国科技精英共话AI如何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中新网上海4月22日电 (记者 郑莹莹)“如今卫星的迭代速度非常快,原来研制一颗卫星要两三年,现在两三个月就要做出来,我们借助AI(人工智能)技术来制原理图、写代码等。”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田丰22日在沪说。
当天,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首期科技班学员与上海科技青年在沪共话新质生产力。在人工智能组,田丰与其他组员们一起讨论了人工智能技术给行业带来的革新。
不仅是研制方面,卫星奔赴宇宙后还需要用人工智能技术。田丰介绍说,比如遥感卫星获取到的数据体量非常大,难以完全传回地球,因此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卫星上先进行一些处理,然后再展开传输。
人工智能确实已经给一些行业带来明显变化,它能否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在当天的交流活动上,与会科技精英呼吁行业客观看待、多些耐心。
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副教授崔鹏看来,这轮AI发展确实给各行各业带来很多机遇,但从业者要审视目前AI技术的真正发展水平,“我们还需要迎接很多严峻的挑战,才能真正将之转化成我们期待的新质生产力。”
比如,整体上,人工智能在开放环境下的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让其无法在重点领域实现落地,无法进而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另外,若具体看中国的行业发展情况,崔鹏指出,在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领域,从业者要有一种清醒的认识,“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处于一线水平,但如果和国际最先进的水平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差距。”
他指出,这差距体现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在数据、算法和算力三方面都不占特别大的优势。比如,在数据方面,现在中国业内大模型吸纳的高质量科技数据是有限的。
崔鹏说,人工智能发展有“三起两落”,“为什么会出现寒冬期?因为行业对人工智能的预期非常高,当有一天我们发现人工智能发展还达不到预期的时候,行业就会进入寒冬期。”
他呼吁,各个行业对人工智能发展有些耐心,希望AI从业者与其他行业人士真正携手,去解决一些落地问题,提高AI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比例。
中国某科技企业的一名总架构师指出,当前环境下,从业者要保持危机感,但总体上他并不悲观,“算力等方面的一些限制,给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确实很大,但中国在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上有潜力、有空间,随着自主创新的人工智能软硬件基础设施的不断成熟、完善,我们有信心能做好。”
这名总架构师指出,这波人工智能浪潮跟之前的有本质不同,此次发展跨过了一定技术门槛,AI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应用潜力非常大。但他提醒说,在一些技术匹配度高的领域可能会很快实现革新变化,在很多领域可能还需要随技术演进以及人工智能和行业的深度结合才能逐步发挥作用,因此行业需要多些耐心。(完)
- 专题:共话新质生产力
经济新闻精选:
- 2025年01月17日 09:38:54
- 2025年01月15日 10:53:59
- 2025年01月14日 10:36:03
- 2025年01月13日 08:59:10
- 2025年01月13日 08:48:21
- 2025年01月10日 11:03:57
- 2025年01月10日 07:49:39
- 2025年01月10日 07:34:24
- 2025年01月10日 05:51:15
- 2025年01月09日 16: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