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8日电 人民日报今天发表原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党校副校长、著名理论家龚育之撰写的长篇理论文章《十三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文章评析了中共十六大报告的一大特点,就是认真总结、高度评价13年。
文章中说,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一个特点,就是认真总结了13年,高度评价了13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历史的进程是波澜壮阔的,取得的成就是辉煌巨大的,既继承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又在13年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些基本经验。
党的每次全国代表大会,都要回顾和总结前一次大会到这一次大会之间的工作,并且要把这种回顾摆在更长时间的历史背景之下。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召开的历次党代表大会来说吧。十二大之前,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专门讨论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二大报告则在这个历史决议的基础上,总结了粉碎“四人帮”以来6年的工作和历史。十三大报告回顾了十二大以来5年的工作,并且把它摆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9年历史的背景之下。十四大报告四大段,第一段就是“十四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所谓14年,即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将近14年时间。这个14年的基本总结,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又是一个历史决议: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史的决议。之所以总结这14年,是因为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如何看待和评价这14年的历史,在党内外一些人脑子里发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对这14年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做出明确的肯定,对这14年中重大决策和事件的是非做出明确的判断。至于十三大到十四大之间5年的工作,没有单独总结,就写在了14年总结之内。十五大报告适逢世纪之交,对十四大以来5年工作的单独总结,摆在了百年回顾的更长的历史背景之下。
这次十六大报告,则把总结十五大以来5年的工作,摆在了总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历史背景之下。
文章认为,在改革开放中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第二个阶段是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到20世纪末;第三个阶段是从21世纪开始。波澜壮阔的13年,纵跨这三个历史阶段。
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邓小平南方谈话,这两年多不到三年的时间,还属于第一阶段的收局。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局,发展的进程总的说是比较顺利的,取得的成就是很辉煌的。但是,从1989年开始,国内政治风波、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接踵而来,西方国家对我制裁,国内经济又在必要的治理整顿之中,党和国家面对着极其严峻的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在新的中央集体领导下,我们党在国内外风波中经受考验,稳住局势,顶住压力,在艰难中坚守阵地,捍卫了在改革开放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同世界上一系列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遭遇相比,我们党在惊涛骇浪中把稳舵轮,中国社会主义的航船没有像世界上有些人希望有些人担心的那样沉没或者迷航,而是朝着既定的目标破浪前进。这是很了不起的。新时期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的收局,是一个坚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和方向的收局,是为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新阶段作好了准备的收局。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新时期的历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呢?新阶段的特征应该怎样来概括呢?
新阶段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是朝着发挥市场作用的方向不断前进的,在这个方向下已经取得的成绩也是大家公认的。但是在理论上,囿于过去的观念,许多同志总不容易冲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思想牢笼。虽然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没有根本矛盾,但那时对计划经济的性质和地位、市场调节是否就等于市场经济,还没有清楚的认识,中央的正式决定对这个问题也还没有做出明确的论断,在国内外风波的冲击下,理论界还发生过又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来批判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当然更主要是总结改革以来的实践经验,适应改革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和1991年多次讲到这个问题,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更是鲜明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把问题提到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为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1992年4月30日江泽民同志在一个重要的决策场合表示:十四大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要前进一步,这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6月9日,江泽民同志到中央党校作报告说:“最近经过学习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在对计划与市场和建立新经济体制问题的认识上,又有了一些新提法。大体上有这么几种。一是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二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同志说他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说这虽然是他个人的看法,但也和中央一些同志交换过意见,大家基本上是赞成的。6月12日,江泽民同志向邓小平同志汇报。邓小平同志赞成这个提法,并说:实际上我们是在这样做,深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搞市场经济,没有竞争,没有比较,连科学技术都发展不起来。产品总是落后,也影响到消费,影响到对外贸易和出口。他还说:在党校的讲话可以先发内部文件,反映好的话,就可以讲。这样十四大也就有一个主题了。结果,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党委都同意这个提法。十四大报告专门论述了这个提法,十四大正式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十六大报告对此做了总结和评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从十四大到十五大,到20世纪末第九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我国已经建设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新的历史性突破和转变,不仅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深刻影响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形象。
新阶段的第二个特征,就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极大地鼓舞和调动起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我国的经济发展走上了朝气蓬勃的快车道。什么叫快车道?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保持稳定的较快增长,但是治理整顿那3年,年增长率降低了,最低的1990年降到3.8%。1991年开始回升。从1992年到2000年这9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0.3%。其间虽然有过一时的过热,但很快就被控制住了。在这样长的时间里,在经济总量和年增长率达到这样高的水平上,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新阶段的第三个特征,就是确立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这个过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始,到十四大和十五大则进一步把这面理论旗帜更加自觉地高举了起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也就是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高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旗帜、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称之为邓小平理论,是从这个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来说的,称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从这个理论的主题来说的。
在新阶段,国际形势仍然是复杂的。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相继发生;美机轰炸我驻南使馆,中美关系处在多事之秋;国内自然灾害严重;台独分裂活动频繁。党中央继续按照沉着应对的方针,妥善处理,保证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捍卫了我国的主权和尊严,坚持了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的外交方针,继续取得了新的胜利。
现在,我们党宣布:到20世纪末,我们党规划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80年起20年内翻两番的目标已经实现,近13亿人口的中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将近两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的良好开局。在开局之初,就发生中美撞机事件,发生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发生阿富汗战争,中东危机加剧,新的伊拉克战争阴云骤起。党中央冷静观察、清醒估量国际形势,在以自尊、自信、自强的姿态处理好国际事务的同时,埋头苦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在国际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仍然达到7.3%,2002年前三个季度达到7.9%。如果保持这样的或者略低的速度,那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中再翻两番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总起来说,这13年,包括第一阶段的收局、第二阶段的全程、第三阶段的开局,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考验不断的形势下,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巨大胜利。应该说,这13年是成就辉煌的13年,是政治稳定的13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13年,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各方面改革配套发展的13年,是走近、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13年。十六大报告总结说:“人们公认,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我们党和我国人民作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
文章在谈到13年的基本经验时说,1999年12月22日起,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三讲”,总结10年来的工作实践和基本经验。第二年1月20日,江泽民同志向中央政治局通报常委“三讲”的情况,把基本经验概括为10条。现在,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总结13年的基本经验,也是概括为10条。十六大这10条,是政治局常委“三讲”那10条的延伸和发展。
13年的基本经验,又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经验的继承、深化、丰富和发展,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基本经验的继承、深化、丰富和发展。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基本经验做了总结。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的时候,江泽民同志对改革开放20年的基本经验做了总结。江泽民同志还在各种场合对党的基本经验做过多次总结。这些经验总结,都是相互衔接而又不断发展的。
十六大报告总结13年的基本经验,第一条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这是带总的一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13年来最重要的经验,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不动摇,并且在实践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得到不断的推进。
还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新就任党的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就明确宣布:“我们党已经制定和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和一系列基本政策。概括地说,就是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最近再次强调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次中央领导作了一些人事调整,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这就开宗明义地表明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基本态度。
十三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全退的愿望得到中央全会的同意。全会同时指出: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必须使它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发挥重大指导作用。
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全党在理论旗帜上的自觉性更加提高。十四大报告在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基本总结中,全面论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历史由来和发展过程、历史地位和理论体系,从9个方面完整地展开了它的主要内容,确立了这个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接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下编辑出版,前两卷也跟着修订出版。邓小平同志的主要著作在他生前由他主持编定出版,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又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写到自己的旗帜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到十四大,我们党又郑重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
1997年初,邓小平同志逝世。领导我们开创新时期开辟新道路的领袖人物不在了,中国将向何处去?党内外、国内外都很关注。党中央在讣告和悼词中庄严宣告:“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更高地举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念,也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愿望。”悼词结尾讲了10个“我们一定要”,这也是对党在新时期的基本经验的一次简要的总结。十五大报告,更是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大会的主题,强调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开拓创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和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从经济、政治、科教、文化、军事、统战、民族、宗教、外交、党的建设等许多方面不断推进政策和理论的创新。
十六大报告总结13年的基本经验,第二、三、四条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是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行动纲领。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实现的路线转变,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仍然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这些名言,激励和指引我们党把我国的经济发展驶进了快车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地把握住这个硬道理,并且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新思路要不断开拓。十六大报告总结13年,突出了三条新思路:一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外需内需都推动着经济发展,中国这样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势必以扩大内需为主,在外需受到世界经济低迷影响的时候尤其是这样。二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是我们自己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世界发展经验的总结。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既是吸取当代世界经验的成果,又是对中国发展的得失进行深刻的战略反思的成果。只有克服盲目和近视的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才能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而经济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实现的路线转变,最根本的又一条,就是从僵化半僵化转变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转变到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新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实现现代化的强国之路。改革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教育科技文化改革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经济改革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外开放,以建立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四项基本原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的立国之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坚持的。而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又赋予这些基本政治制度以新的时代内容,要求它们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这就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其他各项公民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权利。
十六大报告总结13年的基本经验,第五条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六条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两条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最初10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软。针对这个情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13年来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采取了许多实际步骤,取得了许多重要经验。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总的说是在稳定中前进的,这是总结和吸取了反右派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反右倾运动、“四清”运动,直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教训的结果。同那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连续不断的动荡和破坏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仍然未能防止和避免1989年那样的政治风波。有鉴于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注意稳定,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从而保持了13年持久的稳定。p>
十六大报告总结13年的基本经验,其他各条是:第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第八,“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第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第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四条,是党的基本路线在各个方面的展开,这里就不多加论述了。
文章最后说,总之,这13年的基本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它同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以至于建党以来党的基本经验是一脉相承的。而所有这些经验,正如十六大报告所说:“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