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
阿富汗王国的变迁 2001年10月29日 11:23
声明:本版文章之版权属于原作者及原刊载媒体,如转载请与原刊载媒体联系,谢谢合作。 “亚洲命运的十字转门” 阿富汗位于西亚、南亚和中亚交汇处,扼南北交通要冲,地理位置重要,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从我国的新疆经阿富汗到达波斯和欧洲的。我国晋代的高僧法显和唐代的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也都取道阿富汗。 15世纪以前,阿富汗的所在地是欧洲、中东对印度和远东贸易、文化交流的中心。南来北往的客商在喀布尔繁华的大街上热闹地交易,学贯东西的智者在这里意气风发地畅谈。现在已经被毁的巴米扬大佛就是古代阿富汗文化交流的见证。但这一切在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之后被彻底地改变了。由于欧洲航海家们发现了从欧洲到印度的海上航线,经由陆路前往印度的客商大大减少,阿富汗的光彩也渐渐暗淡下来,变得越来越闭塞。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阿富汗也成了历代征服者的必经之路,因而有“亚洲命运的十字转门”之称。公元前马其顿帝王亚历山大大帝、中世纪时的征服者成吉思汗和帖木儿都曾经在阿富汗留下足迹。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阿富汗国家的缔造者 自公元7世纪伊斯兰拓疆时起,阿富汗进入了一个迅速变化的时期。阿拉伯人先是占领了北部地区,后又向东部挺进;公元9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人渐渐控制了这些地区;公元10世纪,突厥人控制了整个阿富汗地区,后来又被赶出了阿富汗。 1221年,成吉思汗率领大军入侵阿富汗。1380年,帖木儿统治了阿富汗。16世纪初,阿富汗又沦为萨非人统治下的波斯帝国的一部分。 17—18世纪中叶的阿富汗大体还处于从氏族公社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1747年,普什图族杜兰尼部落首领艾哈迈德率领部落武装开进坎大哈,在杜兰尼部落和吉尔查依部落各酋长的拥护下登上王位,建立了阿富汗王国,定都坎大哈,自称“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并由此在阿富汗确立了封建制度。在历史上,一度强盛的阿富汗王国,是仅次于奥斯曼帝国的穆斯林国家。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前后共在位26年。在这26年中,杜兰尼先后将喀布尔、加兹尼和赫拉特等地区收并为阿富汗领土,并于1773年迁都喀布尔。同年,艾哈迈德·沙·杜兰尼逝世,其子帖木儿·汗继位。1800年,杜兰尼王朝的反对者们推翻了帖木儿·汗之子泽曼·汗的统治,立其弟舒加·汗为王。1809年,赫拉特总督马茂德率部攻陷喀布尔,自立为王。1818年,马茂德被推翻,阿富汗分裂为赫拉特、坎大哈、喀布尔、白沙瓦和克什米尔五个主要的封建土邦,形成了封建割据的局面。1885年,马茂德的大臣沙赫德·汗之子多斯特·穆罕默德以喀布尔为基地,重新统一了四分五裂的国家,成为阿富汗新一代君主。 多斯特———艰难的独立 就在多斯特·穆罕默德雄心勃勃准备建立庞大的阿富汗王国之际,英国和沙俄开始了从南北两端向这个多难之国的渗透。1830年,英国派情报人员潜入赫拉特和坎大哈,搜集阿富汗军事地理情报,为其进一步侵略阿富汗做准备。几年后,英国间谍伯恩斯被英属印度政府任命为驻阿富汗的使节。与此同时,英国还成功地拉拢了赫拉特的地方统治者喀木朗·米尔扎,为进一步发动对阿富汗的战争做好了准备。 1838年,英国借口沙俄协助伊朗国王入侵赫拉特,派出3万印度雇佣兵侵入阿富汗。第二年9月,英印军队兵临喀布尔。情急之下,多斯特向与其一直保持密切联系的沙俄驻喀布尔大使维特凯维奇求助。没想到,一向对多斯特有求必应的沙俄大使却以天寒地冻、路途遥远为由一口回绝。绝望之中的多斯特手捧《古兰经》,向他的亲兵部队发布命令,希望他们能够誓死一战,保卫他们的国家和国王。但多斯特的亲兵部队不堪一击,刚一交战便纷纷溃逃,连营地也被多斯特的家臣强占。多斯特万般无奈,逃往北方城市布哈拉,喀布尔被英军占领。 1878年,英国人第二次侵略阿富汗,迫使阿富汗王国政府与其签订了《甘达马克条约》。阿富汗丧失了外交权,由此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885年,沙俄强占阿富汗领地“彭迪”绿洲,力图在与英国的竞争中保持平衡。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富汗保持中立,但在1919年,它与英国之间再次爆发冲突,最终赢得了完全独立。 查希尔———辉煌的年代 赢得独立以后,阿富汗的阿曼努拉政权在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并趁十月革命后苏俄国内战争之机出兵中亚,妄图实现在中亚建立一个强大的穆斯林国家的梦想。但是,阿曼努拉的改革措施遭到了英帝国主义和宗教势力、封建势力的反对。1929年,阿曼努拉政权被英国策划的叛乱颠覆。同年10月,纳迪尔·沙阿继承王位。 纳迪尔上台之后,即宣布阿富汗奉行中立政策,希望与英国和苏联保持友好关系。1931年,阿富汗与苏联之间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为抵消苏联在阿富汗的影响,他在与苏联进行贸易往来的同时,成功地把苏联的军事技术人员“请”出了阿富汗。 1933年11月8日,纳迪尔国王遇刺身亡,事发后数小时,惊魂未定的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就被推上了国王的宝座,此时,他年仅19岁。 现年87岁的查希尔出生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是老国王纳迪尔·沙阿的独生子。少年时代的查希尔跟随父亲赴法国游历、求学。在留学期间,他迷上了西方文学和古罗马历史,一心想当一位研究文化和历史的学者。然而,历史却过早地将国家的重担放到了查希尔稚嫩的肩膀上。 1930年,查希尔回到阿富汗学习伊斯兰教教义并在军事学院学习。1931年,他从喀布尔步兵军官学校毕业,同年与霍梅拉王后结婚。1932年,年仅18岁的查希尔被他的父亲任命为国防部副大臣,后来又担任过代理国防大臣和代理教育大臣。 在法国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随同父王巡视阿富汗国土时的切身感受,使查希尔深深地意识到,要想让阿富汗走上国强民富之路,首先要实现现代化。为此,他不惜高薪从国外聘请各行各业的专家顾问,建立起阿富汗国内第一所现代化大学,并且注重发展与欧洲各国之间的商业和文化关系。 人们常说,查希尔治国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维护了国家的完整和统一。由于他善于调整阿富汗各个部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他统治阿富汗期间国内没有发生武装冲突或者对立,更没有分裂。但是,任何国家都无法脱离世界大势,在桃花源中求得偏安。在冷战的阴影下,阿富汗领导层内部出现了裂痕。 达乌德———国王的堂兄、政变的元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大盟国由互相合作转向分庭抗礼,两大武装集团相继建立,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形成,世界进入了冷战时代。在这一形势下,阿富汗仍然坚持传统的中立政策。但是,阿富汗的统治者对北方的邻国仍保持着传统的猜疑情绪,将苏联视作一种威胁。作为抵消苏联影响的措施之一,查希尔将他的目光转向了美国,希望美国能够在危急时刻援助阿富汗。 1953年,阿富汗同其近邻巴基斯坦的关系突然恶化。在两国边界争议地区,阿富汗边民频繁骚动,致使巴基斯坦宣布封锁两国边界,切断了阿富汗通往印度洋的贸易生命线。同年9月,查希尔国王的堂兄、妹夫穆罕默德·达乌德亲王出任首相,由此引发了阿富汗近半个世纪的动荡局面。 为了谋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达乌德采取了改善同苏联关系的措施,同苏联签订了一系列边界、贸易和邮政协议,并在许多政治问题上站在苏联一边。“红色亲王”达乌德的所作所为引起了西方集团的极大不安。一时间,欧美报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断言阿富汗已成为苏联的“卫星国”。 国王与首相在国家基本对外政策上的分歧,使得一场冲突不可避免。1963年,奉行中立的查希尔国王毫不犹豫地解除了达乌德的首相职位,任命略亲西方但总体立场与国王相近的穆罕默德·优素福接任首相。同年,查希尔国王制定新宪法,规定行政权由国王任命的首相掌握,立法权属于由两院组成的议会。在这以后,阿富汗的国际环境有所缓和。 然而,查希尔国王对达乌德疏于防范。1973年7月17日凌晨,喀布尔大街上一片寂静,达乌德在一批接受过苏联培训的青年军官的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由于事发突然,加上参与政变的是作战部队的主力,所以,政府军和王室对此束手无策。政变部队很快控制了局势。3天后,苏联第一个承认了达乌德政权,统治阿富汗40年的查希尔王朝宣告灭亡。正在国外治病的查希尔国王随即在罗马宣布引退。此后,他一直蛰居在意大利。(张伟 辛媛) 摘自:《环球时报》 |
|||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联系我们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