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大观 | 中新图片 | 中新财经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 华人世界 | 台湾频道 | 供稿服务 |
|
为了彻底告别过去 2001年09月05日 17:39 作者:徐友渔 当我们编辑的《遇罗克遗作与回忆》终于出版时,不少人向我们表示祝贺与感谢。其中有遇罗克的亲友和战友,有我们的朋友,有远在海外的同龄人,有学术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有当年受血统论迫害和压制,至今心灵创伤未愈的人。我们知道,今天谈遇罗克,有不一般的意义。 我们编关于遇罗克的书,是因为坚信他不应被历史埋没。他的事迹不应被遗忘:一个20多岁的青年工人,为了与残忍的新种姓制抗争,毅然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为真理赴死的时刻,留下了“乾坤特重我头轻”的诗句;他的思想不应被遗忘;在那狂热迷乱的年代,他在“出身论”中斥责血统论肆虐的“严重侵犯人权行为”,主张一切人“应享受平等的政治待遇”,这是黑暗中令人炫目的光芒。 在“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作为教义和天条的时候,遇罗克倡言“人权”、“平等”,岂止是空谷足音,简直是触犯禁忌。在他为常识和文明人类的公认准则牺牲30年之后,我们发现中国还是有了进步。去年,中国朝野上下都在纪念联合国《人权宣言》发表50周年,人们引证宣言的条款:“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人们重温宣言的精神:人人不分种族、宗教政治信仰、出身和身分等,享受生命、人身、政治、法律、经济各方面的权利。当然,长期的封建专制和左倾路线流毒,使得人权、自由、平等之类概念对于许多中国人仍然显得隔膜和陌生,有人以“国情”为借口将其视为异己的东西,有人以时髦的“解构”手法消解这些“霸权话语”。因此,回头看看曾经遭遇过的黑暗、愚昧,无疑有助于我们认清应当追求什么、坚持什么。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曲折的、充满迷失的,人们往往把当下的存在当成正该如此,理所当然,而不知道为了争得目前常识般的真理和权利,志士仁人付出了多么昂贵的代价。比如,日心说不过是物理教科书上一段简单的叙述,但它包含的故事却是惊心动魄的;哥白尼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布鲁诺为此受到火刑惩罚。如果没有人勇于为真理受苦受难,敢于献身,那么人类今天的知识状况还会处于中世纪水平。同样,如果我们不知道遇罗克,不知道顾准,不知道张志新,我们可能不知道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经历过蒙昧、黑暗与大倒退,以为那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以为那动乱之年是人民的盛大节日。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过:“我们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是的,历史不会一模一样地重复,中国不会再有一次文革,遇罗克的悲剧不会一丝不变地重演。但是,人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是简单得像猴子掰玉米棒一样,而是善于举一反三。遇罗克在“出身论”中曾说过:“任何通过个人努力达不到的权力,我们一概不承认。”他的文章针对的是当时流传极广的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种荒谬的观念可能不会再出现了,但是,现在中国人获得权力、财产、地位、荣誉全是通过自己个人的努力吗?基于家庭出身而非个人实力而产生的不平等是铲除干净了,还是仍大行其道呢?遇罗克是因为表达自己的思想而牺牲的,经历了文革惨痛教训的中国人是否一致地确立了以下共识:人不能仅仅因为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受惩罚? 不论是经历过文革的人,还是未经历过文革的人,都容易自以为从文革中吸取了足够的教训,都认为那“荒诞岁月”绝不会再出现了,但我们相信,再过几十年,我们又会发现自己现在的可笑与荒谬,惊诧于我们曾经抗拒那朗如白昼的真理。我们现在谈遇罗克,就是为了与冷漠、麻木不仁、遗忘抗争,为了减少将来的自责与惭愧。 |
|||
|
新闻大观| | 中新图片| | 中新财经|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 华人世界| | 台湾频道| | 供稿服务| | 联系我们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