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
|
84岁李德伦病榻相约春天 2001年3月26日 11:23 病中的大师慈祥依然 李大师的指挥风采 刘净植 去年,中国交响乐团副团长钱程与本报记者去医院看望了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大师,提议专门为他举办一场“相约春天”特别音乐会。 昨晚,这一梦想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终成现实。李大师的夫人及女儿出席了演出现场,而李大师本人因病体沉重只能在病榻上通过收音机聆听观众的致意。 演出即将结束时,主持人遥祝大师早日康复。病榻上的李德伦轻声说:“我听到了,听到了……” 感受悲怆 中山公园音乐堂从来没有一个晚上能像昨晚那样温馨,那样隆重、那样充满了浓浓的敬意和亲切的祝福。一个德高望重的音乐老人在去年冬天与敬重他的人们定下了一个春天的音乐约会。昨晚,春天和爱乐人与他践约而来,这就是由中国交响乐团主办、中山公园音乐堂和本报联合承办的《相约春天———献给李德伦的特别音乐会》。 中山公园辉煌明亮的大厅里,一幅高达5米的李德伦执棒指挥的大照片,在鲜花簇拥下迎接着爱乐者的到来,照片下摆放着伴随李德伦无数次音乐会的木制谱台,上面是他多年不离手的指挥棒,和指挥棒放在一起的,是和本报记者及中国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汤沐海去年冬天探望他时带去的一样的100朵红艳艳的玫瑰花。而谱台下面,则堆满了爱乐者们献上的花束,大厅的周围,则让各方人士送来的大花篮占满了。 音乐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开场,中国交响乐团团长俞松林代表大家,表达了对李德伦的敬意和对他从事指挥艺术55周年纪念的祝贺,并祝他早日康复。中国交响乐团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汤沐海则代表中国交响乐团,将昨晚演出的全部票款收入共74607元,通过中国交响乐基金会会长吴祖强,全部捐赠给中国交响乐基金会,用以建立“李德伦音乐普及专项基金”。 李德伦的女儿李鹿代表父亲,宣读了他写给昨晚音乐会的一封信。接下来,播放了一部介绍李德伦艺术经历和艺术成就的电视专题片,片中李德伦幽默而富于个性的做事及语言方式,不时令听众们会心一笑。 就在这样温暖而亲切的情绪中,汤沐海与中国交响乐团的成员们登台演出,那是李德伦指挥生涯中最拿手的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先是悲情激荡的《里米尼的弗朗西斯卡》,而后是哀伤深沉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汤沐海出色的指挥带动着乐队倾情的演奏,使得听众们沉醉于美妙的乐声中流连不已,或许,昨晚的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听起来有些特别的滋味。在听众们热烈的掌声与欢呼中,汤沐海与乐队成员们再次返台,以一曲雄壮欢快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带动着爱乐人们走进一个新的高潮,并让音乐会在这欢乐激昂的气氛中适时地结束了。 音乐会散场之时,国交的全体成员站在大厅里李德伦的照片前合影留念。记者在人群中看见李德伦的学生、北京交响乐团指挥谭利华。他说,音乐会挺不错,不过《柴六》的味道就在演完了之后去想像、去体会,如果不加演,保留这样感觉更好。旁边有人立刻有不同意见:“这场音乐会就应该在光明欢快中结束才对。”记者还找到了李德伦的女儿李鹿,她说:“还是挺棒的。” 相约春天 这场专门为了指挥家的心愿,并向其致敬的特殊音乐会,缘于去年冬天本报两位记者与中国交响乐团副团长、中山音乐堂、北京音乐厅总经理钱程的一次探访。 去年年底,本报记者特意与钱程相约,在一个冬日的下午去探访病中的李大师。还特意为他带去了100朵玫瑰花。那天老人情绪很好,给我们讲了不少他年轻时的故事以及对中国交响乐改革的建议。 于是我们禁不住问他:“与交响乐相伴大半生,如今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这位84岁的老人沉吟片刻说:“最大的心愿?最大的心愿就是多活几年,再给中国的交响乐干点儿事,再看看他们干点儿事。”“您演绎过那么多作品,现在还有没有哪部作品特别想指挥?”老人脱口而出:“那就是《贝三》(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我总在心里头默念。贝多芬的作品我都很喜欢,但是现在参加演出不太可能了。”李大师的夫人李钰说:“他刚回国的时候,指挥的第一部作品是《柴六》,哎呀,简直太棒了。” 刹那间,为大师专门举办一场特别音乐会的念头产生了。钱程请求大师说:“让我们来完成您的心愿吧!中国交响乐团和北京青年报一起合作,专门为您开一场音乐会,就演《贝三》和《柴六》,就叫‘献给李德伦’。您好好养病,等到明年春天,我们请您亲自来指挥。”那一刻,大师憔悴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兴奋与冲动。一个春天的约会就这样达成了。 过了两天,中国交响乐团的艺术总监正式与李大师确定了演出,名字就叫“相约春天———献给李德伦的特别音乐会。” 初定下的曲目是《柴六》(《悲怆》)和《贝三》(《英雄》),后来与大师几经商量,觉得一场音乐会中上演两部大交响乐实在太重了。由于大师身体虚弱,最后,中国交响乐团决定,演出最为拿手的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向他致敬。 我听到了 昨晚的演出,重病缠身的李德伦终究由于身体虚弱未能来到现场。医生叮嘱,为了老人的身体,不能让他激动、操劳,谢绝打扰。其实我们何尝忍心去惊动一个病中的老人呢? 在病房里隔天做一次透析的李德伦却对去参加音乐会念念不忘,前几天他曾向医生要求给他用点好药,好让他有精神去中山音乐堂,但现实是无情的。前些日子,家人试着推着轮椅让他到外面走走,刚到东安市场,老人就睡着了。 为了让他安心养病,家人都骗他:音乐会还没到时间呢,先养好了再说。然而老人心里却是明白的,近些天他虽时常昏睡,但在夜里醒来,他会对家人说:“赶快给我穿衣服,我要上中山音乐堂。”问他干嘛去呀,他说:“音乐会我是主角,我怎么能不去呢?”他的学生谭利华前天来探望他,看似闭着眼的他却对谭说:“明天晚上我去不了啦,你去替我讲几句话吧。” 昨天傍昨,在音乐会开始之前,记者给李德伦的病房打去了电话,家人说:老人挺好的,睡了一上午,准备收听北京音乐台直播的音乐会。他的女儿李鹿一早就拿来一个小收音机,接上喇叭,把频道调好,听见里面放广告便问他:“您听见了吗?好听吗?”大师回答:“好听。”“今天晚上是什么日子?”李大师不假思考地说:“有一场音乐会,汤沐海指挥的。” 音乐会结束时,记者再次拨通病房的电话,护理员兴奋地说:“李大师觉得挺不错的。”尽管昨晚病房谢绝一切记者的来访,但由李德伦看着长大的摄影记者陈雄还是来到他的床边,老人对他说:“你们别说话,我正听音乐呢!”让记者感到意外惊喜的是,老人竟愿意在电话里回答问题,记者问:“您高兴吗?”他说:“那是应该的。”问:“您对曲目的安排满意吗?”他答:“那就是我定的,当然满意了。”记者说:“有的听众觉得那两首曲子太悲了一点。”大师宽容地认为:“不怪他们,那是时代的问题。”这时听见护士说要给他打针,记者请大师保重身体,表示不多打扰了。 接过电话的护理员告诉记者,李大师因为觉得很恶心,护士为他打了针。当音乐会的转播即将结束,北京音乐台的主持人在收音机里代表所有爱戴关心他的人道一声“大师珍重”,并问收音机边上的李德伦:“您听到了吗?”在病床上的老人喃喃而答:“我听到了,听到了……” 附1:李德伦致观众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首长、各位朋友、各位观众们,你们好! 我于1999年9月份患急性肺炎伴随肾衰竭被送到协和医院抢救,到现在接受肾透析治疗已经整整一年半了。去年,钱程同志和北京青年报的同志来医院看望我时,曾提起要在今年为我举办一场音乐会,让我又有一次与观众见面的机会,这一提议得到了中国交响乐团汤沐海总监和俞松林团长等领导的大力支持。我知道,他们这一提议是为了帮助我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能够早日康复。我深深地感谢他们对我的关心,我也希望我能够再为我国的交响事业多做一些事情。可是年龄不饶人,这几个月来,我的身体状况使我无法到这里来与大家见面,我感到非常遗憾。 西洋音乐早在明朝时期就进入了我国,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就已经有了交响乐队———上海工部局乐队,在同一时期肖友梅先生、贺渌汀先生等音乐老前辈已经开始从事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此后,有更多的音乐工作者为中国的音乐事业作出了贡献。有他们在荒漠上播种音乐,才有我们今天音乐事业的发展壮大。我只不过做了一些我应该做的本职工作,而且做得很不够,大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与那些音乐老前辈相比,使我深深地感到盛名之下其实难负。普及交响乐,并不是单纯地为了音乐,而是为了人类精神境界的升华,这个工作只靠少数人来做是不行的,需要大家来一起做,从领导、广大音乐工作者到音乐爱好者大家都来做,我相信我国的交响乐事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这将为提高中国人的精神文明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我想借此机会向文化部、中国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北京交响乐团、北京音乐厅、中山公园音乐堂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因今天不能与大家见面表示深深的歉意。 谢谢大家! 李德伦 附2:李德伦大师足迹 中国交响乐团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原中央乐团艺术指导、常任指挥。 1917年生于北京,少年时期学习钢琴及小提琴。 1940年考入国立上海音专,先后师从舍夫佐夫及杜克生学习大提琴。 1946年到延安任中央管弦乐团指挥和教师。1949年在北京担任中央歌剧院指挥。1953年起,作为著名指挥家阿诺索夫教授的研究生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指挥系学习。1964年起逐渐停止交响乐演出,并中断出国演出达21年之久。 “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他指挥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从此恢复了交响乐的演出。1985年开始赴卢森堡、西班牙、德国等地演出。1987年在北京“交响乐之春”大型音乐会上,他指挥了800人的联合乐队,为规模最盛大的一次。 李德伦曾于1985年在巴黎任国际梅纽因小提琴比赛的评委,1986年在莫斯科任柴可夫斯基国际比赛的大提琴评委。他致力于交响乐的普及与发展,到全国各地举办“交响乐讲座”。自1980年起至1987年的统计,平均每年约50次,对交响乐的普及做了有益的工作。 1980年李德伦获文化部授予的指挥荣誉奖,1986年获匈牙利政府文化部授予的李斯特纪念奖章。 (编自《北京青年报》) |
|||
|
主编信箱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