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
|
王家卫自揭音乐老底 2000年11月10日 17:18 如果《我的父亲母亲》源自张艺谋根深蒂固的乡村情结,那么《花样年华》则特别铺陈了导演时时浸淫其中的小布尔乔亚感觉,不必看戛纳新影帝梁朝伟明摆着的王家卫式的酷,也不必炫目于张曼玉从头至尾华丽到家的旗袍秀,只要先听听《花样年华》片中绵延不休的那么多迷人的音乐,每个人都会更容易觉察出导演王家卫始终迷恋着的那些人、那些年代的声色。 “我来到香港那年只有五岁,当时最让我感到诧异的就是这个城市的声音,它们居然与上海完全不同。因此对我来说,音乐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感觉,它也是一个年代的响动。”导演王家卫如是说。 于是我们在《花样年华》中一再感受到拉丁爵士的音乐风情,特别要提到周慕云(梁朝伟饰)邂逅苏丽珍(张曼玉饰)时响起,其后反复出现的音乐主题,它取材于铃木清顺的同名电影,由梅林茂创作的《梦》(“Yumeji”),优美的弦乐织出错落摇曳的节奏,仿佛舞蹈的男女顾盼闪烁,试探着曳步前行。 另一个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的拉丁旋律来自耐特·金·科尔充满男性魅力的不朽歌声,这位在1965年就英年早逝的黑人爵士歌手的名字对年轻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可他演绎的《蒙娜丽莎》却是这首经典老歌的最佳版本。六十年代之初的香港电台经常播放他的唱片,电影中出现的《那双绿色的眼睛》、《你说你爱我》和《也许、也许、也许》都是耐特·金·科尔的代表作,而王家卫把一位歌手的这么多歌放进同一部电影里的主要原因是,“耐特·金·科尔是我妈妈当年最喜欢的艺人。” 《花样年华》的英文名字意为“爱的感觉”,为了精心营造一个音乐的爱的情境,一直对电影音乐情有独钟的王家卫这次又找来了老朋友迈克尔·加拉索担纲音乐制作,迈克尔回忆说,“我第一次见到王家卫是1995年9月在纽约举办的亚洲电影节,他是在一张名为《美利坚理想国》的CD中发现的我,并且在《重庆森林》中用了其中一段,当我有机会看到那部片子时,我惊讶于它被几乎完美地融入表演、编辑到电影之中。它让我想起库贝利克是如何在电影中运用音乐的。” 60年代初的香港汇集了大量来自内地特别是上海的中国家庭,其中的许多人那时都认为香港只是自己临时的家,他们在这个栖居之处延续着昨日的生活记忆,谭鑫培的《四郎探母》、《桑园寄子》、粤剧《西厢记》的《红娘会张生》,越剧《情探》甚或评弹《妆台报喜》,加上“金嗓子”周璇的时代曲,杂乱纷陈,片羽吉光,赫然拷贝着花样年华时的陈香旧影。 菲律宾乐队以及英文流行歌也是60年代香港坊间的一道文化艳景,《花样年华》片中房东太太的扮演者潘迪华本人就是那时红遍港九的著名歌手,王家卫说,“她对西语流行乐的知识非常丰富,当我们拍摄《花样年华》时,潘迪华让我听了她唱过的《梭罗河畔》,那是她十八岁时的录音”。 电影的尾声有一首点题歌———周璇演唱的《花样年华》,那是她1946年给电影《长相思》的插曲,当略带“丝丝”电交流声的音乐隐约响起时,我们也仿佛听到电影主人公的心声———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 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 看得到,抓不着。 他一直在怀念着 过去的一切。(转自《北京青年报》) |
|||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电讯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