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
|
我美丽,我存在 ——记约旦王后拉尼亚 2000年11月10日 15:26 对于约旦王后拉尼亚来说,不随同丈夫——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一同出访沙特阿拉伯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当专机停在沙特机场时,她很明智地坐在专机里,而把窗外热腾腾的欢迎场面留给了自己的丈夫。王后不可能抱怨什么,因为她不想由此引发一场阿拉伯世界的丑闻。这位年仅29岁的王后虽是世界上最年轻的王后,却是颇知分寸且头脑清醒。她知道在阿拉伯国家,传统势力是不能容忍妇女参与国家事务的,即使这种“国家事务”有时仅仅是一种礼仪上的需要,就像在机场参与欢迎仪式这种小事。但是在这种不关痛痒的小事上还是少惹麻烦为妙。 尽管如此,她的这一举动在约旦国内还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保守势力认为,拉尼亚的沙特阿拉伯之行就像她此前许多言行一样,正在使国家分裂。妇女不应该插足那些不属于她们的领域,作为一个王后,认清这点尤其重要。与此同时,另有一些传统的约旦妇女从别的方面向拉尼亚发动攻势,她们指责说,拉尼亚在阿拉伯传统的长袍之下穿起了紧身的短衬裙,真是不守妇道。 与这种批评针锋相对的意见来自于那些受过教育的年轻女性,她们对王后的举动报以欢呼。她们认为,对于阿拉伯女性来说,拉尼亚王后的行为意义重大,这表明阿拉伯女性有自信,完全能够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并且不失自己扎根于阿拉伯传统文化的本色。 拉尼亚出生于科威特,父母是在20世纪60年代从约旦河西岸移居到科威特的巴勒斯坦人。当医生的父亲为三个孩子提供了接受西方教育的机会,但也向他们灌输阿拉伯世界的一些传统思想。在这个开明的中产阶级家庭里,拉尼亚得到自由成长的空间。她从小就对神秘且富饶的阿拉伯海湾充满幻想,也关注着巴以之间纠缠不清的领土纷争。 政治影响了拉尼亚的人生,尤其是在海湾战争中,纷飞的战火迫使拉尼亚一家逃离科威特。1991年,拉尼亚一家移居到约旦首都安曼,她在苹果电脑公司安曼分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少女时代的拉尼亚从来没想过以后会做王后。1993年,在阿卜杜拉的姐姐举办的一次招待晚宴上,她邂逅了当时的约旦王子阿卜杜拉。他们一见钟情,并在当年的6月份结为百年之好。这对恩爱夫妇结婚后有两个孩子,现在拉尼亚又有了5个月的身孕。 其实,这位世界上最年轻的王后,比同龄人面临更多的挑战。由于国王阿卜杜拉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中,拉尼亚在国内事务上必须助国王一臂之力。 拉尼亚为阿卜杜拉制定经济政策出谋划策。约旦现在失业率高达30%,进出口严重失衡。安曼的一些家庭没有水用,乡村的人民饱受贫困的折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使投资商望而却步。阿卜杜拉国王在考察过新加坡和硅谷后,决定把约旦建成中东的硅谷,这得到了拉尼亚的大力支持,为了实现这项计划,她还建议在学校教育中引入高新科技。 在维护妇女权益方面,拉尼亚更是不遗余力。她制定了一个旨在为贫穷妇女提供小额贷款的计划,并极力反对家庭暴力。在约旦,如果一个未婚女子失去“贞洁”,便被看成是家庭的奇耻大辱,父兄会将她们杀死以示清白。但约旦国会两次拒绝在法律上认定这种行为属于严重犯罪。为了维护同胞的生存权利,拉尼亚大声呼吁并强烈反对国会的做法。而最可贵的是,阿卜杜拉对爱妻百般疼爱,他支持她所做的一切,还经常带她出席各种公开活动。 拉尼亚是个聪明乖巧的女子,她内心追求解放而表面不露声色。换句话说,她在不声不响中一点点剥蚀阿拉伯国家清规中束缚妇女的东西。这种表面上的低调不但让自己很安全,而且能够使自己保住地位,她很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妙处。事实上,在传统势力依然强大的约旦,即使身为王后,她的发言权也极为有限。 面对拉尼亚的行为,约旦开始有人表示不满。这些人倒还不敢对王后本人说三道四,而是旁敲侧击地表示,拉尼亚不能干预政治,应该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不需要站到幕前来亲自指挥。拉尼亚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她认为,一切都应该堂堂正正摆到台面上来,而不是在遮遮掩掩中进行。 现在的拉尼亚身负双重任务:当一个好王后,做一名阿拉伯妇女解放运动的急先锋。拉尼亚说:“西方对阿拉伯妇女的宣传过于脸谱化了。西方人眼中的阿拉伯妇女都是非常保守、没有受到什么教育的人,而事实上,我们中不乏出类拔萃之辈,她们的思想非常进步。”在拉尼亚看来,就家庭与事业之间巧施平衡的本领而言,阿拉伯妇女在世界女性中堪称楷模,而拉尼亚本人不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吗?(转自《新闻周刊》) |
|||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电讯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