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女博士生二孩后患产后抑郁症 专家:该病与学历无关

女博士生二孩后患产后抑郁症 专家:该病与学历无关

2020年05月19日 15:59 来源:长沙晚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女博士生完二孩后出现产后抑郁症,专家表示,产后抑郁症与高学历无关,产妇要学会接受不完美

  爱是治愈产后抑郁症的“良药”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炎皇 实习生 邹菁

  不久前的一个凌晨,某小区发生一起悲剧,37岁的海归女博士苏女士与5个月的女儿身亡。家属称,苏女士生完二孩后,出现了产后抑郁症。

  高学历也会产后抑郁,一些人表示不理解。抑郁跟高学历有关吗?如何预防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症与高学历无关,产妇要学会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湘雅二医院情感障碍专科主任张燕教授对此进行了分析。

  数据 产后抑郁症患者占10%至12%

  据媒体报道,4月27日凌晨5时许,长沙某小区业主苏女士与5个月的女儿身亡。家人表示,苏女士今年37岁,与丈夫都是博士,两人的工作都不错。5个月的女儿是苏女士与丈夫的第二个孩子,两人还有一个儿子,今年刚刚上小学。生完二孩后,苏女士出现了产后抑郁的症状,家人看在眼里,却没有想到会这么严重。

  痛心之余,一些网友表示不理解:为什么一名女博士读了那么多书,却无法调整自己的内心?张燕表示,产后抑郁症与一个女人的学历、工作无关,是她们心理生病了。

  来自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出现诸如悲观绝望、烦躁不安等抑郁情绪的产妇比例为50%至70%,其中发展到抑郁症的产妇有10%至12%,这一比例几乎是普通群体抑郁症患病率的两倍。

  分析 追求完美容易产生绝对化认知

  张燕说,产妇生完孩子的3到7天,会出现产后心绪不良等症状,表现为心情恶劣、情绪不稳定、哭泣、焦虑、失眠、食欲不振、易激动等,产后第5天这些症状达到高峰,产后14天内这些症状消失。症状轻微的,一般无需用药,通过自我调整或心理治疗可缓解,但其中10%至12%的产妇,可能病情加重成产后抑郁症。

  科学研究表明,患有产后抑郁症的产妇会为孩子或自己过度焦虑,对婴儿健康过分关心或因无法应付而怪罪自己,为婴儿安全感到恐怖性焦虑等,甚至有自杀或扩大性自杀等倾向。

  “产后抑郁症虽然与高学历无关,却与产妇的个性有很大关系。”张燕说,追求完美和做事非常认真是高学历女性的通常特点。但是在带孩子这件事情上,如果追求完美,就很容易产生一些绝对化的认知。比如,有的产妇认为一定要母乳喂养,如果不母乳喂养,孩子就不能健康成长;有的产妇认为一定要自然生产,如果不自然生产,自己的孩子肺部就没有经过产道挤压,可能会生病。

  张燕指出,正因为有这种绝对化的认知,产妇会以偏概全,越想越害怕,最终影响现实生活。但是,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生长轨迹,会自然生长,而且这些都不在我们的掌控范围之内。

  支招 学会接纳不完美,必要时寻求帮助

  “典型的产后抑郁症通常在产后6周内发生,可持续整个产褥期,甚至更长时间。”张燕表示,值得关注的是,相当一部分产后抑郁症的患者,在怀孕初期甚至备孕阶段,焦虑抑郁情绪就已经出现。这种焦虑在孕期内不断发酵,持续到产后,被称为“围产期抑郁症”。

  围产期抑郁症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职业。由于女性习惯照顾家庭、操持家务,患病后常因不能照顾家人出现内疚感、自责、焦虑等情绪。这些异常情绪,常被家人误解为正常的情绪反应,从而容易被忽视,导致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治疗。

  预防产后抑郁症需要产妇、家人、医生三方努力。产妇应该学会接纳自身的不完美,喜欢自己和孩子,并放低对孩子的心理预期;要放宽心,追求过程而不要过分关注结果,不要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胎教、一定要母乳喂养等观念束缚。

  张燕说,孕早、中、晚期及产后4周,女性均可自我测查,整个哺乳期有可疑症状要随时自我评定。她提出了缓解抑郁症的一些方法,譬如经常参加社交活动、做瑜伽、听轻音乐、做一些放松训练、对自己进行积极心理暗示。抑郁症严重时,产妇可向家人、朋友和专业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等。

  每个女性在面对外在压力的时候,调控的方法都不一样。如果家人对她不理解的话,她可能会变得比较敏感。一旦敏感就容易吵架,尤其是二孩妈妈年龄大,要付出的精力会更多。张燕建议,产妇家人要多一些包容、宽容,少说教、多做事,多帮产妇分担带孩子的压力,给她营造温馨的环境,“家庭要像柔软棉花一样包容她、呵护她。”

  当家人发现产妇出现失眠、提不起精神、对一切失去兴趣、自我评价很低等情绪时,要及时帮她调适。如果在家人的帮助下,产妇仍无法调适,应及时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记者了解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情感障碍专科为抑郁症患者提供“彩虹计划”服务,患者可到该院精卫楼701心身健康服务中心咨询。

  小贴士

  

  放松情绪的方法

  3分钟呼吸空间法:闭上眼睛,“扫描”自己的身体,感知一些紧绷、不舒适的感觉,承认这些不舒适的存在;然后感知自己的呼吸,感受通过鼻端的气流,感受气流在呼吸道的运行,胸部随着呼吸缓慢起伏;慢慢加深自己的呼吸,假设深度的呼吸可以将这些不舒适消融在每一次气流运行之中。

  观想法:要求参与者在对想法进行关注时,强调“想法不等于事实”,让患者注意区分想法和事实的区别。当出现负面情绪时,有意识地去觉知事件、感受、 想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学会以客观的态度看待事物的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

【编辑:刘欢】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