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对话刘兰芳:一位爱看网络小说的评书大师

对话刘兰芳:一位爱看网络小说的评书大师

2020年05月28日 15:55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28日电(袁秀月)“我叫他们所有人都听我的……”说完这句话,刘兰芳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俏皮。

  她今年76岁,接受中新网专访时依然声音洪亮,神采奕奕。提及姊妹艺术,她有着传统曲艺人的谦让。谈到当下的网络小说、短视频,她又语带好奇。而说到评书,她才真正打开了话匣子。

  从《岳飞传》说到《杨家将》再到《呼家将》《红楼梦》,脱口而出也不见累。她说,这是常年在舞台上说书把嘴练出来了。

  对评书,她有自己的底气。“无论是千人的剧场,还是几万人的露天,我这几嗓子上去保证能抓住。”她强调,这就是评书艺术的魅力。

刘兰芳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网</a>采访。袁秀月 摄
刘兰芳接受中新网采访。袁秀月 摄

  刘兰芳与《岳飞传》

  直到现在,90后阿哲还记得小时候跟父亲一起听评书的日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他就和父亲在家抱着收音机听评书。为了听评书,他从来不睡午觉。无论是书中的江湖风雨,还是王朝兴衰、义烈千秋,都令他无比神往。

  不只是90后一代,自打南宋陆游诗中的“负鼓盲翁”开始,到明末清初大名鼎鼎的说书艺人柳敬亭,再到袁阔成、单田芳、田连元……说书人陪伴人们度过了不知多少茶余饭后的时光。

  而人们不约而同地守在收音机旁,听一个叫刘兰芳的说书人说书,则要从《岳飞传》说起。

刘兰芳收藏的《岳飞传》图书。袁秀月 摄
刘兰芳收藏的《岳飞传》图书。袁秀月 摄

  那是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万象更新,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这时,鞍山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刘兰芳说一本传统书。说什么呢?刘兰芳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还有些大胆的建议——《岳飞传》。

  岳飞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刘兰芳幼时便经常听母亲说起。15岁时,她考入鞍山曲艺团,进团之后老师教的就是《岳飞传》,那时叫《精忠说岳》。刚一出徒十八九岁,刘兰芳说的也是岳飞,书道子(即评书的大纲)是她的伯乐杨成田先生传下来的。所以,当电台的编辑找刘兰芳录书时,她首先想到的便是《岳飞传》。

  选择岳飞,除了熟悉,还因为岳飞的故事经典。评书有两个永恒的题材,一个是生死,一个是爱情。世凡说书,不管男女,都说刀马金戈,也就是战争。评书有“四大将”,《呼家将》《杨家将》《薛家将》《曹家将》,再加上《岳飞传》,主题思想都是爱国、孝道。在以前,这都是老人教育孩子的范本。

刘兰芳收藏的图书。袁秀月 摄
刘兰芳收藏的图书。袁秀月 摄

  有时候写好几千字,一看不是人话撕了

  1979年,刘兰芳说演的《岳飞传》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顺利播出。连她自己都没想到,这本书会这么火。她曾在文章中写,她坐火车去演出,不说话没事,一说话准被别人认出来,大家都围着让她来一段。还有听众从几十里外骑自行车给她送苹果,观众来信也很多,有时候一天就装一麻袋。

  有资料统计,40年来,有 774 个电台或频道播出《岳飞传》,有的还多次播出,总数计达 1259 次,覆盖全国 90%以上的地区。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曾分析,刘兰芳的《岳飞传》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它抓住了拨乱反正的历史机遇,引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刘兰芳说评书用的扇子、手绢、醒目。袁秀月 摄
刘兰芳说评书用的扇子、手绢、醒木。袁秀月 摄

  不过,对于当时的刘兰芳来说,却经历了人生中最难的时刻。那时,她在工厂当工人,每天下班回家照顾三个孩子,日子过得安逸,突然要说书,根本不知道怎么说。而且“十年浩劫”过去,她把很多老书都忘了,很多资料也被烧了。书道子就是艺人的命,没了书道子也就没了依据。后来还是朋友找到一本《精忠说岳》送给她,但书的内容有限,她不得不跟丈夫王印权重新编书。

  那短时间,她上午去电台录书,下午上台说《明英烈》,晚上听书,半夜才能写书。上半夜她写,下半夜把老伴叫起来帮忙修改,五六点钟她起来默稿。有时候写好几千字,一看不是人话就撕了,刘兰芳气得直哭,“我写的这什么玩意儿”。但也得继续写,一段《岳飞传》是28分钟,七千多字,录三段就是两万多字。再能写也写不完,怎么办呢,只能靠现场发挥。

  “开机,啪,醒木一拍,上回书说到……脑子就开始像过电影一样,把积累的东西加到里面。”刘兰芳说,就这么说完了《岳飞传》。

资料图:刘兰芳做客<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网</a>视频《人物访谈间》,在访谈现场即兴秀了一段评书表演。<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网</a>记者 金硕 摄
资料图:刘兰芳做客中新网视频《人物访谈间》,在访谈现场即兴秀了一段评书表演。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

  一年365天我得说345天

  “世上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像一台大戏!”刘兰芳说,这几句话道出了说书人的不易。

  小时候她学评书,不是因为爱好,而是家庭困难不得不学。她成长在单亲家庭,孩子多母亲养不了,只能把她送出去混口饭吃。曲艺行当大多强调家族传承,进了曲艺团,别人都是一起的,只有她是一个人。其他学员都是学西河大鼓的,只有她是东北大鼓,所以她永远是坐着看的“旁听生”。

  “但是后来我发现,这比当场练的记的还多,这就是学艺不如偷艺了。”她说,现在她还记得当学员时跟着老师背书、喊嗓子、遛嗓子、写书道子的情形。

  在评书中,故事中的悬念叫做扣子。这个悬念奔另外一个悬念的过程,便是吸引观众的关键,也是说书演员一辈子要研究的精华,研究不明白就没有观众,刘兰芳为这个没少掉眼泪。

  这一行淘汰率很高,天赋勤奋缺一不可,还要经常在舞台上摔打。刘兰芳说,为什么她说话能吸引别人的耳朵?就是常年在舞台上说书练出来了,一年365天她得说345天。

  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刘兰芳演说了《杨家将》《呼家将》《包公巧断螃蟹三》《三打乌龙镇》《赵匡胤演义》《努尔哈赤》《刘金定大战南唐》《小将岳云》《混世魔王程咬金》《花果山传奇》等多部评书,听众甚多。

资料图:刘兰芳曾担任政协委员。<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徐曦弋 摄
资料图:刘兰芳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中新社记者 徐曦弋 摄

  刘兰芳的另一面:爱看网络小说

  然而,近些年来,关于评书式微的言论不断。对此,刘兰芳有自己的看法。在她看来,说书和看戏的人锐减,这是好事,说明我们舞台繁华。但是说书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多方面吸收姊妹艺术,迎上去才行。

  “为什么有人爱听评书?工人下班三班倒,拿着饭盒坐着听书;市场里头做小买卖、修鞋的,到点儿都往那儿一坐等着听书。为什么?他听了高兴。它张扬的都是人无贵贱之分,在底层的小市民最后经过努力,达到了高峰,成了大将元帅,老百姓听了会有一种激励作用。”

  刘兰芳说,听书不是没道理,它是历史的总结,虽然有以讹传讹的,但是精神没变。她觉得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是个享受,不见得会消亡。

  “无论是千人的剧场,还是几万人的露天,我这几嗓子上去保证能抓住,不管你多高的其他艺术的艺术家,我上去一样抓住观众,我叫他们所有人都听我的。这就是评书艺术的魅力。”

  年过七旬,刘兰芳还在接触各种新事物。她提到,自己一有时间就爱看网络小说,无论玄幻的、爱情的还是穿越的她都看,只要拿起来不看完不睡觉。对于评书和当下新媒体的结合,她也乐见其成,她平时也会刷短视频。她说,谁不是打年轻时候过来的,应该支持年轻人去探索。

  “我绝没有过去老说书艺人老的那一套,新的就是新的。要不断地学习,紧跟时代的脚步。我们老了,垂暮之年跟不上了,但是心是这么想的。 ”(完)

【编辑:叶攀】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