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一年增长近10倍 “剧本杀”如何破局“小而散”

一年增长近10倍 “剧本杀”如何破局“小而散”

2021年09月21日 05:43 来源:成都商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一年增长近10倍 “剧本杀”如何破局“小而散”

  “今天的房间已经被玩家提前预定订了,我们正在为他们准备道具和剧本。”9月19日上午,成都春熙路商圈第一城B座15楼,一家名叫“play plus 剧本探案馆”的剧本杀门店内,三位工作人员正在布置场景,摆放饮料,“包括饮品在内,玩家的人均场次费在100元左右。”

  今年中秋假期的第一天,大邑县安仁古镇“乐境印象·仁·戏剧游戏”剧本杀体验馆也生意爆满。“假期场次全部都被预订了,玩家今天正在赶来的路上,我们这里主要提供两天一夜的沉浸式消费体验。”当记者致电询问节日消费情况时,该门店工作人员说。

  市区门店的即刻体验,郊区两天一夜的沉浸式消费成为都市年轻人的全新娱乐休闲选择。此前,一组来自大众点评上抓取的开店数量显示,截至今年1月,成都剧本杀线下门店就已达到708家,排名全国第一,超过上海和北京。然而,成都剧本杀相关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青年群体消费方式的不断变化,成都剧本杀行业正处于转型期,要形成高质量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尤其是资本化的探索,还有很多路要走。

  如何破解“小而散”?

  做好服务和社交黏性是关键

  剧本杀,起源于英国,它是一类真人角色扮演的游戏,全程以剧本为核心,由(DM)游戏主持人引导完成整套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线下娱乐方式,凭借独特的社交体验和游戏环节吸引很多“Z世代”(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年轻人的青睐,已成为国内线下桌游店最受欢迎的游戏之一。

  记者在成都市内多个点位随机搜索发现,不需要走太远总能发现相关剧本杀门店。门店扎堆背后,成都俨然成为全国“剧本杀”消费重镇。

  目前,成都市的剧本杀门店规模大小不一,有的门店占地面积几十平米或一百多平米,有的则占地上千平米,而更大面积的剧本杀体验馆往往不会选择在市中心开店,租金成本成为直接原因。于是,一些大体量的剧本杀体验馆选择开设在市中心以外的地段。

  具体看,成都剧本杀消费市场有哪些行业痛点?据成都“局中局”剧本杀体验馆负责人杨涛介绍,去年成都剧本杀体验馆只有120家左右,目前有1000多家,其中,存在‘老破小’的现状,有些剧本杀体验馆开设在居民楼中,这种店面落地快,处于野蛮生长态势。同时,成都剧本杀店面的增速甚至超越了玩家群体的增速,最近,行业内存在探馆转让的现象,小体量的门店往往抗风险能力弱,容易受市场风向变迁影响。另外,一些投资额度更高,占地面积更大,服务水平更优的剧本杀馆正在增加,设计感、舒适化和豪华程度在提升,不断刷新消费者的体验感,这些因素都会加速行业内“老破小”出清。

  “本质上讲,剧本杀行业非常注重剧本质量,一些地方过分注重演绎的成分,这一现象应该避免,剧本杀的本质就是剧本+沉浸式体验,要注重服务意识提升和社交黏性的培育。”“局中局”剧本杀体验馆负责人杨涛说。

  如何做大做强?

  提升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在成都市成华区萌想星球107文创园内,“环球魔力沉浸式剧场”正在吸引一些对剧本杀消费体验感要求更高的青年群体。“目前,我们店内拥有上千套崭新服装,许多都是限定版。”在店面的服装区,“环球魔力沉浸式剧场”创始人李咏介绍了她运营剧本杀体验馆的理念。

  在剧本杀圈子内,剧本是一家门店的“看家本领”之一。对于“盒装本”,任何一家店都可以买到;而对于“城限本”,一般而言一座城市也就两三家体验馆能够买到;而“独家本”则是城市唯一的稀缺资源。这就意味着,谁拥有好的独家或城限类剧本,谁就能够在行业中吸引到更多的客户资源或是给玩家更多元的选择。

  “全国各地的剧本杀会展活动、行业峰会等,我们都会主动走出去对接剧本资源。而我们也在培育自己的剧本写手,打造原创IP内容创作队伍,构建‘沉浸式剧场、沉浸式推理、沉浸式文旅’三大沉浸式消费场景。”李咏的打算是要将门店推向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发展路径。对此她坦言,由于是新店,前期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比如行业从业人才的稀缺”。

  剧本杀门店走规模化、品牌化之路,资本市场如何看?近日,来自上海的剧本游戏与沉浸式娱乐公司“探案笔记”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消息发布之后,引发资本市场关注。

  “我们团队也在联手一些投资机构和行业组织一起关注以剧本杀等为代表的体验经济赛道的潜在投资标的,通过走访发现,成都一些小体量剧本杀门店创业者,他们在心态上更偏向单纯做好一门生意,比较缺乏资本化概念,对产业上下游格局的认知有局限,没有对产业链的深刻思考就很难有灵敏的资本市场嗅觉。”在成都长期关注剧本杀行业的梁陈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有报告显示,预估2021年中国实体剧本杀市场规模将达154.2亿元。“是否占据了产业链上游?是否有稳定的剧本供应?如何保持产品的复购率?能否利用声光电技术的创新,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想象空间?”梁陈超表示,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或是成都剧本杀创业团队做大做强值得考量的一些因素。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实习记者 宋嘉问

【编辑:卞立群】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